随着城市建设与改造的提速,建筑垃圾污染和垃圾围城问题日渐严峻。到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26亿吨。从资源化利用来看,我国建筑垃圾总体资源化率不足1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和日韩的95%。解决方法仍处于粗放的填埋和堆放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固态废料产生量持续增长,固态废料污染防治形势日渐严峻,其中仅建筑垃圾我国每年就产生约18亿吨。
建筑垃圾属于垃圾的一种,是指在建筑物、构筑物拆除、 新建、重建、维修、装修及自然灾害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最重要的包含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砖瓦、杂土及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渣、金属、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其他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弃物。由于土地开挖产生的垃圾、道路开挖产生的垃圾和建材生产垃圾一般可全部(再生)利用,建筑垃圾一般指旧建筑物拆除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
根据已有的不完全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8个省市共有建筑垃圾处理厂867座,截至2016年上半年,共有建筑垃圾处理厂867处,其中规范化建筑垃圾处理设施238座,占建筑垃圾处理厂总数的28%;不规范的处理设施数量巨大,且存在有滑坡风险的设施32座和有其他风险的设施20座。
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垃圾的解决方法仍旧处在粗放的填埋及堆放阶段。而每产生1万吨的建筑垃圾,则至少需要一亩地来进行堆放。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916.1万公顷。其中,城市面积占46.5%,合6389.8万亩。按一万吨的建筑垃圾占地2亩计(堆高5米),目前我国每年所产生的15亿左右建筑垃圾,一年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就超过30万亩了。
填埋与堆放这两种处理处置方式,在侵占大量土地的同时,不仅会产生诸如地下水环境污染、填埋气泄露污染大气环境等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样存在有由于过度堆放所引发的安全风险隐患。建筑垃圾填埋场实为建筑垃圾调蓄场,其基本功能为临时贮存可回用建筑废料,以备新建路桥时回用。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建设的推进,建筑垃圾的填埋调蓄需求已日渐降低。建筑垃圾的填埋并非最终处置手段。从全国来看,原生垃圾零填埋是必然趋势。
随着垃圾分类深入进行,特殊垃圾处理将进入针对性处理时代。对于建筑垃圾而言,就地拆解还填、提高回收利用率将是主要的处理途径。不过由于运输距离较远、处理成本比较高,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强制收运体系,如果只有少数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往往难以靠市场机制实现盈利。然而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进入规模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这一现状将得到改变。
每年18亿吨的建筑垃圾将进入资源化利用阶段,在利好政策催化下,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也将从依赖政府补贴的“不挣钱”模式进入环保新蓝海。
在各地利好政策效应的催化下,经济链条将被打通,相关环保产业和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为核心,规划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化园区,推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规模化、高效化、产业化发展。例如,进入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化园区的企业可能享受租金减免、税收减免,未来不断涌入的资本和企业也将通过规模效应促进成本的逐步降低。新的处理工艺则将使得被处理的建筑材料更加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