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中秋节夜晚,朋友海燕发来视频问我喜不喜欢听她老家的惠东渔歌,不等我回答,她便唱了起来:“月到中秋分外明,天高云淡风儿轻。打开视频来赏月,天涯海角共此时……”听着这欢快的旋律,我发愣了,总觉得这歌声是那么熟悉,在哪里听过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现出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子,一个美丽善良,曾援助过我的女子……
初来惠州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我二十岁出头,满怀激情,总是向往浪漫。听说惠东有个巽寮湾,那里的海很美。从大山里出来的我,只在小说和童话里见过大海,她的神秘像是有一股魔力,吸引着我。
那是一个烈日当空的夏日,我怀着对大海的憧憬,约同事娟一起前往惠东看海。娟胆小不敢与我同去,我便独自乘坐中巴到平山,再转车到稔山,几经辗转到达巽寮湾时,太阳已偏西。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也是第一次在海边看日落。洁白的海浪击打着黄褐色的礁石,橙红的阳光跳跃在湛蓝的海面上,远处的海岛像一艘墨绿色的巨舰。不远处的几叶渔舟在金波上晃动,不时从船上传来一阵阵“啲咑啲咑嘟”的歌声,虽然我一句也没听懂,但那时而婉转、时而欢快、时而豪迈、时而悲恸的旋律,在我心中激荡起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愫——是对生活的热爱抑或是对爱情的憧憬,我一时说不清,只觉得很亲切、很喜欢。
小船靠岸,一个女子从船上下来,嘴里唱着欢快的歌曲,双肩扛着一网兜鱼,一件白色的T恤配着一条湛蓝色的短裤,乌黑的长发在海风中飘拂,随着欢快的旋律舞动,我看得出了神。
太阳渐渐地往下沉,在即将消失于海平面时,我才意识到天色不早,得回惠州市区了。我准备搭乘摩托车到平山,再转乘中巴到惠州市区,却发现口袋里仅剩的十几元钱不见了。我沿着来时的路,一个人踽踽而行,不时有摩托车经过,我多想让他们能免费捎我一程啊!在我绝望无助时,一个身着白色T恤的女子骑着摩托车从我身边经过。忽而,她折了回来,停在我面前,上下打量了我一番,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定睛一看,这不就是刚才在海边唱歌的女子吗?只是此时,她把长发盘起来了,一张黝黑色的圆脸上扑闪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如清泉般澄澈。我迫不及待地把我的困境告诉了她,并解下脖子上那条只值8元钱的银项链递给她,求她带我一程。她没有接,只是伸手拍了拍摩托车后座,示意我坐上去。她载着我到了平山,并给了我2元钱,把我送上一辆开往惠州汽车站的中巴后,转身离去,消失在夜色中。从此,我再没有见过她,但她那清脆的歌声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隔着视频,我把这段经历告诉了海燕。她说我当年遇到的一定是个疍家女,她唱的就是现在已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惠东渔歌。我听了,为之欣喜。接着,海燕又跟我讲起了有关惠东渔歌的起源。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又称“后船置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另据《惠东渔业》记载,惠东疍民的先民从福建、潮州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分布于平海、港口、稔山范和等港湾。
疍民在海上讨生活,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常年出海打鱼,遇上暴风雨是常有的事,一不小心把命丢了也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没退缩,也没有可退之地。面对生活的困境,疍民们选择了以歌自娱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郁。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嗳啦咑啲嘟啲咑啲嘟啲……”海燕又唱了起来。她居然把高尔基的《海燕》唱成了惠东渔歌。“你这是要让惠东渔歌走向世界吗?”我笑问道。海燕告诉我,惠东渔歌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海燕告诉我,她的名字就是从高尔基的《海燕》中得来,她说疍民具有海燕那样不惧风雨的品格,她的父亲希望她也具有这样的品格。自此,我便爱上了惠东渔歌,是因为渔歌好听,也是因为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因为善良的疍家女子感动了我。
“天蓝蓝,海蓝蓝,光脚丫,走沙滩。沙滩黄,沙滩软,捡贝壳,堆沙山。阿爸出海打鱼去,阿妈织网一番番。一网鱼,一网虾,鱼虾满仓回港湾……”前不久,海燕又给我发来了一条惠东渔歌的视频。我正听得入神,她发来信息,问我几时得闲,她要带我到平海去看看。我说好,到时再到巽寮湾,看看能否遇到曾经帮助过我的疍家女子……
半年不见,双颊明显内陷,下巴也变得有些尖。瘦归瘦,但精气神很足。一双充满笑意的眼睛,明亮而坚韧,像村边迎着朝阳生长的向日葵。她一开口,便是快言快语,真诚且坦荡,亲和感油然而生,一下子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她说:“瘦点好,别人减肥还要找路子,我既干了活,又省了钱,一举多得。”她笑得阳光灿烂,只不过嗓子有些沙哑。
嗓子能不哑吗?一大早起来,太阳还没露脸呢,她就在村子里转悠。哪家的鸡没关好,哪家门口有垃圾,哪条小巷要清理......她都要登门拜访。遇到有些人家还没起床,她转悠一圈再过来。撸起袖子,一起干。她不像村支书,更像每家每户的“小棉袄”。
太阳升高了,参观旅游的大车小车,一辆接着一辆进了村。她随身挂起“小蜜蜂”,调整好音量,当起“地陪”讲解员。客人们都认定了她,实在推不脱。最多的一天,她接待8个旅游团。嗓子冒了火,抗议要罢工。她几口冷水浇下去,火熄了,烟还在。如此三番,铁打的嗓子也要破出裂缝来。太阳下山了,她拖着一身的疲惫,走向的不是家,而是村委办公室。那里村干部都在等着她,一天下来,很多事情要“复盘”,很多工作要安排。
这话,让我想起一首难忘的歌谣:不白活一回/活就活他个龙摆尾/活就活他个地增辉。
在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名单中,墨园村赫然在列。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让她感觉压力山大。
墨园这个大家庭,她太熟悉了。自2017年当选村妇女主任以来,她走遍了全村2.6平方公里的土地。300多户人家,家中都有谁,她了如指掌。2021年,她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后,邀请专家过来撰写《墨园村故事集》。她知道,村里那一栋栋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古村落要弹唱出时代的歌谣,必须赋予文化之魂。只有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愁,才能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古井、古树、古民居,大夫第里有传奇,这些都是优胜于其他村的基础条件。然而,也有不足。就是离市区太远,开车要50分钟才能达到,并且道路窄小,交通不便。还有,村集体每年收入只有10多万元,想干点事,都难。
“我们能当好全省首批典型村吗?我们能完成‘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任务吗?”全村党员干部会上,刘红兰抛出这样一些问题,让大家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建言献策。
有些与会人员表示,上面给多少钱,我们就办多少事,何必挣那个虚名,操那么多闲心呢。
村委老党员强哥举手反对。强哥说:“我们村在2012年就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这就是金字招牌,这就是最好的资源。如果在我们手中,不能发扬光大,那就对不起列祖列宗。”
刘红兰清清嗓子说:“大家讲的都是事实,我也明白村里的困难。但是作为村委干部,老百姓把我们选出来,就希望我们能带上他们过上好日子。村干部就是这一个村的家长,若一个家长一年到头给家里挣不到一点钱,给孩子们买不了一件新衣服、添不了一双新鞋子,这个家长是不合格的,也会被孩子们鄙视的。我们坚决不当这样的‘家长’!现在发展的机遇来了,从省到市到县区再到镇,都在积极地推进‘百千万工程’,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
人们静了下来,他们都看到刘红兰那双眼睛里闪着光,充满斗志和力量。刘红兰继续说:“只要我们村干部带头干,有信心,群众就会和我们一条心。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对于发展经济,刘红兰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行,就请高人来,谁能让我们强起来、富起来,我们就拜谁为师。
村中间有一空场,近3000平方米,是周边10多户人家的“集体用地”。陈家堆木料、朱家放砖瓦、曾家砌鸡舍、徐家种瓜果,泾渭分明,寸土必争。你施肥我喂鸡,各自为政,已严重影响到村容村貌。
刘红兰带着村干部,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要求大家清理杂物,腾空场地,把这一片规划成村里公共绿化地。她到哪家,哪家都满口答应,表示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可半个月过去了,依旧没有行动。她明白,大家这是在观望,都在心里打着“小算盘”。你不动我也不动,大家都不动,就没人会去动。
“叔公,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大家看小家,腾空场地你要带头。”刘红兰开门见山说。
“不是我不带头,而是我搬了,其他人家你也搞不定。”叔公抽口烟,意味深长地说。“比如曾家老太太,她在空地上养了一辈子的鸡,你现在让她搬走,她肯搬吗?即使肯搬,又能搬到哪里去?她的房屋不大,搬到屋内还不把人熏死?”
叔公一席话,点醒了刘红兰。干农村工作一定要心细,要把好事办好,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粗枝大叶。只有全方面了解群众需求,全力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他们才会全力以赴支持你的工作。
经集思广益,刘红兰想到了一个让“土鸡”住“洋楼”的绝招。洋楼不高,约1.2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鸡房,下层为粪仓。全用仿古木头制成,外观精美漂亮,并且开有飘窗。农民的鸡只要愿意圈养,村委会免费派送。“洋楼”卫生干净,每天都有专人搞好卫生。往指定的路边一放,竟然成了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小朋友来研学,看到鸡住洋楼都不想走。他们把飘窗上的菜叶揉碎喂鸡,公鸡、母鸡兴奋得引颈高唱:喔喔喔——嘎嘎嘎——欢乐喜庆的气氛满村飘荡。
这一招,创新思维,跳出老路子,闯出新开地。不用刘红兰再费口舌,曾家老太太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腾场地换“洋楼”。
工作做群众心坎上,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就越强。原本计划两个月内才能完成的任务,没想到只用了一星期就搬清腾空。
现如今,这里已成为村中网红打卡点。近3000平方米的草坪,像绿色的地毯铺在家园。中间竖起一把混元珍珠伞,白天遮阳光,晚上是依傍,既可仰天数星星、赏月光,也可低头觅诗句、思故乡。
朱子治家曾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墨园村借用民间传统文化的力量,把村内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沟渠坑塘等清理得干净整洁,让每一个人到这里来都感觉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村子的形象,就是招商最好的广告。村干部有没有战斗力,在村子里转一圈,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随着游客的增多,很多运营公司也将目光锁定了墨园村。
几经挑选,几经协商,浙江一家乡村振兴公司牵手墨园,与村委会共同成立墨园强村文旅公司。
罗浮梦,一个恒久的文学艺术意象,千百年来,吸引韵人游客探访体验,络绎不绝。
罗浮山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实际上就是一个梦境。《神仙传》载,秦代安期生会神女,酣玄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像一首浪漫主义的小诗。
到了隋代,赵师雄醉卧梅花村,演绎梦梅故事,引人神往,启发和影响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牡丹亭》主角柳梦梅一名,渊源有自,其中一折《游园惊梦》,亦真亦幻,简直是将“罗浮梦”艺术再现。
我是在草长莺飞的二月,认识了罗浮山下的浮生六季生态园,也像极了一个美梦。
罗浮山东面的浮山下,澜石河蜿蜒流淌,环抱乡村。前往酥醪的中途,有一处名为浪头的村庄,山光水色交融,景色尤美。无由想起清代惠州文人陈青槐《罗浮纪游》的描述:“溯溪行四里许,忽睹棕榈数株,亭亭可爱,是为浪头。逾溪小憇,野店山庄,颇有幽趣。陆剑南诗云:‘数家临水自成村’,可以移赠。”吟哦着优美的文字,内心的荒芜顷刻被扫除,清朗起来。
浮生六季生态园就在浪头村内,走入其中,浪漫灵动气息扑面而来。园区有山有水有稻田,长颈鹿、珍珠猴、骆驼、鹦鹉等数十种动物活跃其间,与人互动,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吸引人们融入其中。
吸引我的,还有“浮生六季”之名,这不是清代名著《浮生六记》谐音吗?《浮生六记》可看作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亦可作“忆语体”小说,其中大篇幅追述作者和妻子芸娘的爱情故事,感人肺腑。书中的芸娘,“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被现代作家林语堂评价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
沈复字三白,巧合的是,罗浮山朱明洞有一处“三白”摩崖石刻,《罗浮山金石待志》一书认为“三白”疑为沈复所刻。在《浮生六记》中,沈复写到他曾经游历岭南,到过广州,他顺道来游“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也不是没有可能。罗浮梦,正如当年触动了汤显祖写作《牡丹亭》,也激发了沈复的《浮生六记》灵感?如果是这样,那就必须感叹浮生六季生态园一名之梦幻。
园主人告诉我办园初衷,与《浮生六记》主旨相仿。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园主人是下浪村第一个大学生,当年得乡亲襄助学费,作别罗浮山,负笈求学于千里之外的苏州。苏州为沈复故里,园主人曾不止一遍翻阅《浮生六记》,对沈复与芸娘的爱情生活心生倾慕。大学毕业后,园主人返粤在深圳工作,后自主创业、搏击商海。妻子是惠东人,与园主人相濡以沫,并肩前行。夫妻俩在大都市生活工作多年,育有一对可爱儿女,闲时返乡小憩。园主人打造这个占地数百亩的生态园,一为报父老乡亲的滴水之恩,二是将这个园子作为礼物赠送给妻子,以在田园里过一种闲云野鹤、简单有趣的生活。
当然,园主人对“浮生六季”也有自己的定义,“浮生”指罗浮山生活,“六季”则是对应特色民宿、客家美食、稻田种植、花卉观赏、山溪亲水、乡愁文化六个区域,分梦乡、味乡、稻乡、花乡、水乡、思乡六个主题,营造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乡村度假目的地。
众所周知,一年分作四季。“浮生六季”之“六季”,堪称奇巧。在中国古代文学表述中,一年却有六季,为寒、春、夏、暑、秋、冬,生命沿着孕于寒、发于春、长于夏、盛于暑、熟于秋、归于冬的轨迹循环,蕴含着自然和生活的智慧。
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尼德兰地区,一年也是有六个季节的,分别是早春、晚春、早夏、晚夏、秋、冬,有着“农民画”鼻祖之称的彼得·勃鲁盖尔以六幅画描绘一年六季,景致迷人,堪称一代名画。
园内的望山乡村民宿,以白、绿、橙、红、黄、蓝六种中国传统色表现六季物候,东方审美在罗浮山下呈现。这座民宿设计上融合文学意象和色彩美学,寒白舍、春绿轩、夏橙芦、曙红斋、秋黄栖、蓝冬宿六栋楼房比肩而立,外建筑立面由拼图般的方形外墙和玻璃幕墙组成,前有竹林掩映、稻田入窗,使得整栋建筑外观仿若一座乡村艺术馆,透露出设计艺术的匠心。
至于“望山”,则神形兼备,罗浮梦在此生根发芽。我从民宿的每一个角度望去,整座罗浮山就在眼前,或晴空万里,或云淡风轻,或骤风急雨,或云谲波诡,朝夕变幻,山自不语,犹如内心的禅定与闲适。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在这里找到生动脚注。
我曾在纸上寻觅罗浮梦,得来终觉浅显。来到浮生六季生态园望着罗浮山,由眼前灵动浪漫的景象,到远方俊俏雄伟的山峦,我认识到,罗浮梦,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文学意象,它演变成中国传统美学的乡村实践。
浮生半日闲,在美好的梦境中涤荡内心的尘埃,成为都市人群的美好向往。浮生六季里,对望大山,闻着梅花香,一晌罗浮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