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建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便已经有了穴居概念。这种起源于自然山洞,经简单的工具开凿而成的居所成为人类最早的建筑形式。之后的岁月里,历经兽骨帐篷、兽皮帐篷的过渡,从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以石头、木材、泥砖和茅草为原材料,真正具备建筑要素的房子出现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以钢筋水泥为主材的现代式建筑慢慢的出现,其代表作便是耸入云间的摩天大楼。而今天,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现代建筑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建筑材料、工艺历经多次迭代升级,诞生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装配式建筑。
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慢慢地加强,对全球气候产生不良影响,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减少其排放量被视为解决气候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如何减少碳排放也成了全球性议题。为承担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大国责任、推动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要实现的“双碳”目标。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实施,作为全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建筑行业,装配式建筑成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发展领域。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革新,在节约能源、降低扬尘、减少污染、缩短工期、化解过剩产能和用工短缺问题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可以说装配式建筑是是传统建筑转型为绿色建筑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建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伴随着中国巨大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而成长。可是,钢材、水泥、铝材等建材的生产伴随着高排放、高污染。建筑运行阶段同样如此。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最高为27.2亿tCO2,占全国的比重为28.3%。其中90%左右来自钢材、水泥和铝材的生产阶段。建筑施工阶段相对碳排较少,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1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9%。
传统建筑材料浪费现象严重,建造过程还伴有粉尘、噪音、建筑垃圾等。而装配式建筑现场以干法作业为主,可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另外,装配式建筑由于其可拆除的特性还能轻松实现重复利用;据业内资深专家测算,采用装配式建筑各类装配式建筑在建造阶段碳排放相较于现浇能够下降约20%;全生命周期下,由于采用新型材料,碳排放可下降接近40%,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人口红利消退或将倒逼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传统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人工依赖性较高,随着劳动力慢慢地减少、人力成本不断攀涨。
正是基于装配式建筑的种种优势,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装配式建筑开始了爆发式增长。2020年,全国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6.3亿平,同比增长50.72%,近4年复合增速为53.32%,占新增建筑面积比例约20.5%。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的新增建筑面积15%以上的工作目标。预计“十四五”期间装配式建筑将持续迅速增加,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有望达到30%以上。若以 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比达 30%为依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在2020-2025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复合增速高于25%。
在产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更为重磅的利好刺激也纷至沓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21年,全国40个重点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 万套。实际结果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40个城市已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72万套,占全年计划的76.9%,完成投资775亿元。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利好装配式建筑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双碳”背景下,政府主导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倾向于尽可能提高装配式建造方式占比,将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工期缩短带来的额外租金收益相应地抵补了部分装配式建造方式带来的增量成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建筑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从旧石器时代的穴居到农业时代木屋、石屋,再到工业时代的楼房。而今,一种更环保、更经济的装配式建筑模式慢慢地发展开来。装配式建筑既有政策推进等外部利好,本身的减碳、降本的内生优势使得产业未来增长的路径愈发明晰。这其中,保障性住房和光伏建筑的利好支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装修产业快速地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