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山西建筑产业现代化潇河园区一智能制造车间内,工人们戴着口罩紧张地忙碌着。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
在园区内,一根根钢筋、一张张钢板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工艺加工,最终变成了楼承板、钢梁、钢柱、U型管件等钢结构部品、部件。一座钢结构人行天桥在车间外的桥梁区初现雏形。这一些产品加工完成后将运往省内外部分装配式建筑项目工地。
与传统的建筑工地尘土飞扬、噪声轰鸣不一样,装配式建筑像制造汽车零件一样,提前在工厂中制造好住宅钢构件、楼梯、楼板等“零部件”被运到工地,工地上实施工程人员根据图纸“像拼装乐高积木一样建房子”,工地像“总装车间”,实现了万丈高楼“车间起”。
从曾经的“手工”劳动转变为先进的“流水线”生产的跨越,装配式建筑将这一转变得以实现。
自2017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建议》以来,我省从建立完整体制机制、培育产业基地、推动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协调配合,装配式建筑呈良好发展势头。
据统计,2019年全省落实装配式建筑559.85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13.56%;部品部件生产基地21家;认定产业基地21家,涵盖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等企业;认定示范项目8个,其中混凝土结构2个、钢结构5个、综合管廊1个。
尤其是产业基地方面,山西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业化整合集团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能力于一体,建设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集成体系,并确立了“六区两基地三平台”的建设目标,以150公里为半径对山西市场及周边区域全覆盖。
近日,省住建厅一份关于装配式建筑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说明,各市在装配式建筑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政策推动、总体布局、项目落地等方面仍有不足:各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不平衡,太原市2019年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就占全省的近一半,有5个市未完成装配式建筑年度目标任务;地市的产业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朔州、长治、吕梁3市目前仍未实现本地有效产能;装配式建筑质量不高,装配率普遍较低,住宅项目数量相对较少,未充分的发挥装配式建筑规模化优势;示范项目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不主动,片面追求项目成果,实施中技术创新不足,未能发挥示范项目示范引领作用;部分项目进展缓慢,如山钢·龙城一品项目未按计划施工,项目进度滞后,未完成阶段任务;产能利用率不足,生产规模不大,工程应用较少,单位成本价格较高,大部分企业自动化、精细化水平不高,产业集聚程度差,生产效率较低,科学技术研发能力不强。
为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我省先后印发了《关于全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要将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列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加大行业扶持力度,优化审批服务方面也都作出明确要求。
一项新生事物的快速成长,除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外,更需要自身“本领过硬”,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一起携手,学习先进经验,破解行业瓶颈,如此,才一定会有叫好又叫座的明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