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国利民的大政策

发布日期:2023-12-12 来源:企业要闻

  东北网11月7日电 11月6日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题为:利国利民的大政策。全文如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文献,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战略任务的重大突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为的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2、科学理论的崭新开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3、伟大实践的历史跨越。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从认识和理论层面推进到实践层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已扩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国计民生之全局和长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乎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建设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在理论层面、价值层面、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涉及国计民生的诸多问题。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六中全会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是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决定》还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方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一是要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大政策,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谋划和推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把建设和谐社会推向前进。二是要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方面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从宏观角度来说,上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同样意味着一种“共同建设”。任何国家的繁荣,都有赖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从而促进文化与文明的上升。

  这种共同建设更体现在全民的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阶层、不一样的行业、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有不一样的利益诉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不公平现象。显然,对于种种矛盾的出现,只有通过全民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化解。任何一种力量的单方面解决,都可能因为别的方面力量的“不在场”而失去效力,甚至有可能在某一些程度上掩盖矛盾,激化矛盾。

  所谓“共同享有”,归根到底是对公民智慧与劳绩的尊重,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而保卫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同样是保卫社会权利。共同享有是对一个社会以公平正义为指向的事业底线的坚守,是对所有创造者及其创造物的尊重。

  人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主体。只有完成人之提升,才能完成社会与文明之提升。在此意义上,和谐社会之“以人为本”,同样意味着以公民的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为本。其重大意义更表现在: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与亲和;没有共同享有,就不能够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 官方公众号

    官方客服

    版权所有© 杏彩体育-官网入口

    联系电话:0791-88638039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迎宾北大道361号 

    备案号:赣ICP备18014990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