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大会教育学与社会学专场活动在盐城举行。本次专场活动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盐城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这一主题,聚焦理论热点、跟踪实践前沿、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最新成果。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会上致辞。他表示,近年来,江苏牢记习嘱托,自觉肩负起走在前列的使命,扛起先行者的担当,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路实践,给江苏人民带来稳稳的获得感。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刚刚闭幕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要求全省社科界把重大的命题回答好、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好、把存在的明显问题研究好。全省社科界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格外的重视民生领域问题研究,深入调查摸实情况和现实需求,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发挥智库作用,充分梳理总结经验把逻辑规律搞清搞透,推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理论成果,为江苏民生建设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戴斌荣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学院从始至终坚持打好“师范、沿海、新区”三张牌,智库建设、项目成果等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8日还成立了盐城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积极对接国家发展的策略,主动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发展之中,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谋发展,大力拓展办学资源和学科发展增长点。
在主题报告环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程天君围绕“以人为核心评估域:迈向新教育公平”为主题展开交流。他指出,我国教育公平模式演进,经历了“阶级—权利”“效率优先”“人的发展”为基本评估域的三个阶段。教育公平的核心评估域由“社会”转为“人”,也就是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迈向新的教育公平,要使得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建构新教育公平观,实现教育公平认识论的转换。新的教育公平的基础,起点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寻质量,过程要从分配正义走向承认正义(实质正义),评估结果要从教育公平论迈向教育公平感。实现新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要注重发展,广受益促公平;通过改革,变思路促公平;增加创新,多渠道促公平。总之,新教育公平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联合起来一起努力,直面改革中的难题和挑战,为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共同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朱军文主要谈及“聚焦需求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于国内发展,关键词是“高质量”。实现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强校战略成为共识,政策是影响人才迁移的重要的条件。通过引进政策供给与个人需求匹配情况分析,我们得知引进政策与个体需求之间既有一致的方面,也存在较多偏差,比如,在科研合作氛围、人才计划支持、国际学术交流机会等方面,明显“供小于需”。他建议,应从重视物质保障向更加重视职业发展的软环境转变。同时,学校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学校声誉、学科声誉等无法改变因素对人才迁移影响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吴愈晓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课外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的问题进行主题报告。他表示,毋庸置疑,公平与效率、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学校之外成了教育竞争的重要“战场”,课外教育市场繁荣。青少年发展要进行综合性考量,包括认知、非认知能力与健康等方面。其中,非认知能力包括勤奋、坚持不懈、良好的沟通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他与团队通过一定的调查样本的研究与分析发现,课外教育参与程度很高,而且呈现明显的阶层差异。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参与程度越高;学校质量越好,参与程度越高。不一样的课外教育对青少年发展有不同作用。参加课外补习班,有助于提高成绩,但对某些非认知性能力有负面影响,参加课外补习超时,对学生身心健康也有负面影响。而参加兴趣班有助于提升学生责任感、荣誉感、团队意识等非认知能力,但对低阶层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有负面影响。他指出,鉴于课外教育具有两面性,对教育公平问题提出新的挑战,这一问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发祥主要围绕“民生保障研究的前沿、热点及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引领。他指出,当前民生保障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含十个方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乡关系研究、城市治理到城市群、都市圈研究(从点到面)、从精准脱贫到社会救助、从市域社会治理到全域社会治理研究、新基建与社会治理的科技支撑、人口安全:低生育率、老龄化与劳力化三化并存问题、消费社会学方兴未艾、公共安全与健康社会学研究、主要矛盾研究:城乡不协调、地区不协调到部门不协调。
在教育学学术分论坛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汪雅霜、苏州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付亦宁、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季青春、盐城师范学院副研究员郭雷振分别围绕“初中生英语课外补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美加澳初任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公平与科学: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的困境与突破”“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产业螺旋体的建设路径研究”等问题展开交流。
在社会学学术分论坛上,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李露加、无锡太湖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许松、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孙配贞、盐城师范学院校聘副教授陈彧分别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思考”“新时代民办教育法治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孝道困境问题研究”“均衡还是失衡?中等城市人才政策的结构性研究”等话题进行探讨。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专场活动层次高、参与面广,专家研讨有宏观视角也有微观探讨,有问题分析也有理论阐释,做到学术性与政策性的有机结合、牵头单位与高校科研单位的有机结合,场内研讨和场外传播的有机结合。社科研究要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做民生科学研究要处理好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研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三对关系,要坚持深入基层、持续跟踪研究,为推动江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会还对教育学与社会学专场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