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苍山雪,洱海月”是许多文艺青年向往的诗和远方。然而,1996年和2003年两次蓝藻大规模爆发和水质的急剧恶化,令洱海这颗“高原明珠”骤失光彩。警铃拉响,一场抢救洱海的行动开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洱海治理得怎么样了?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肖恩来到了这里。
洱海边有许多文艺舒适的客栈和民宿,来此旅游的人总会选一家喜欢的住下,享受几日宁静时光。
江措措来此地7年了,他回忆起洱海旅游业井喷发展的那几年,客栈和饭馆扎堆开业,游客激增。
“当时这些街道、巷道里全是人,每天拉行李的声音,轮子咔咔咔咔响,巷道里全是这个声音。”
“可能是人来得太多了,管道的负荷跟容量承载不了,有时候我们那些井盖儿都会爆污水出来。”
这样的变化令人心痛。2017年,大理州政府发出史上“最严治理令”,洱海流域核心区的2000余家餐饮客栈全部停业整治。
一个急刹车,拉住了过度开发的旅游业,也使得游客锐减,昔日游人如织的洱海小镇变得冷清。
尽管当时有不少声音质疑这一做法是不是合理,但在整顿期间,这些客栈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内部设计装修和旅游设施都得以升级。
2017年4月以来,洱海关闭餐馆客栈2498家,目前已恢复营业1791家。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新年伊始,习在大理洱海边考察时,殷切叮嘱当地干部。
他要求“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为抢救洱海,2015年以来,大理累计投入183.36亿元,构建了覆盖整个洱海流域的环湖截污体系,其中包含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35座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设备、4461.6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2.07万个化粪池。
家家户户的厨房、厕所、洗涤和家畜家禽圈棚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都会进入到污水收集管网,从当地人称为“毛细血管”的支管流入总管道,最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在洱海流域内全面禁止种植,含氮磷化肥也被禁止使用,推行有机化肥替代。
2018年,当地减少大蒜种植培养面积10.18万亩。政府将私人土地流转出来,承包给有名的公司,全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
如今在大理,保护洱海、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人都懂得“洱海清,大理兴”的道理。
“目前为止,我们整个村子都发生了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洱海保护的宣传,家家户户有责任制。现在我们村子的环境慢慢的变好,家家户户小桥流水。”
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II类,5个月III类,这是201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今年洱海全湖水质1-5月达II类,6-7月随着雨季来临保持在III类。近岸水域观感清澈,没有大规模蓝藻爆发。
不过,洱海的水质仍然不稳定。要让这颗“高原明珠”回归澄净透亮的样子,依旧任重道远。
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形成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路子,大理人还在探索,并已做好全力奋战的准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监督邮箱:.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