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地表温度已高达40摄氏度左右,但人们的工作热情同样“炎值爆表”,这是记者在北京新机场建设施工现场的真切感受。当前,新机场飞行区工程、航站区工程、场内市政交通等工程全面开建,航空公司基地、空管工程、口岸设施建设等稳步推进。在这里,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们以火热的报国壮志,为把北京新机场建设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而努力着。
6月27日,在位于大兴区榆垡镇的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配套工程部主管王同从施工现场回来,瘦削的脸庞还有一丝疲惫。“北京新机场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我们负责的工作区施工现场有8平方公里,我经常从早上8点巡查到晚上,有时候就住在办公室。我早已习惯这种节奏。”王同说。
王同的徒弟王路兵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说,“师傅编制方案一丝不苟,工作上一板一眼,一点一滴积累工作经验,一心一意引导年轻人”。
2015年,王同主持开展了“北京新机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分布式能源适用方案”研究工作。结合北京新机场工程实施详细情况,围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清洁能源配置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问题,与清华大学、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等单位做了20多次技术交流,才最终确定了新机场“一主多辅”的能源供给结构、5种分布式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重要补充的配置方案。“他是我们新机场‘海绵机场’建设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要求我们规划设计工作要坚持发展眼光和高点定位!”王路兵说。
作为今年11月就要退休的老党员,王同向记者表示,能够有幸参加中国乃至世界机场建设史上技术水准和建设水平处于顶级的新机场建设,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事件,希望能在岗位上尽最大努力作贡献。“我只是一颗螺丝钉,在这个岗位一天就要不断发挥作用。”王同朴实的话语里充满坚定。
实干创新,技术上较线年入党的董家广是新机场建设指挥部飞行区工程部的业务经理,负责飞行区工程的招标、数字化施工系统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等工作。董家广于2015年初加入北京新机场建设,报到第一天,他就一心一意想把多年思考和研究的一些首创技术应用到建设中,把新机场建成技术一流的机场。
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是个重大突破。董家广为此查资料、搞调研,编制了系统的需求和目标。比如通过在压路机上安装精确定位的GPS、压实传感器,将施工数据传输至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也将设计参数传至压路机的平板电脑,形成相关交互。这使得操作手能清楚地知道压路机所处的位置和施工状态,还有是不是有碾压遍数不够、压实效果不佳等情况,最终达到严格的工程质量要求。
按照工作要求,董家广组建的8个人的“起航蓝天班组”,现已成长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四型标杆班组”,在技术上不断较真是为了未来机场的性能更好。在工作中,他鼓励自己的组员在技术上大胆尝试,放手去钻研、实验。2017年11月加入新机场建设指挥部的王震说:“董哥经常组织我们学习,关心我们的生活,注重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上的能力,从他那里获益良多。”
习在考察新机场建设时指出,要把北京新机场打造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在北京新机场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凝聚起各方力量,是摆在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航站区工程部党支部书记朱文欣对于新机场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怎么来实现各方“心往一处想”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
2016年夏天,北京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工程正处于基坑开挖阶段,深度达19米。上千根工程桩刚灌注完毕,一场特大暴雨突袭北京新机场。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危急时刻,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千方百计完成建设任务。暴雨使基坑积水严重,后续施工几近“瘫痪”,工期预计延误一个多月。面对当时严峻和复杂的情况,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在王振宇的带领下,中建八局开展了劳动竞赛,成立了6支青年突击队。在40天的时间内,打桩6000余根,超过正常打桩效率50%,为现场工作迅速开展起了决定性作用。项目部还成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团队进行研发技术、工法创新,并在基坑工程中创新性采用了“基坑双排桩锚支护体系实施工程技术”“全套管跟进预应力锚杆实施工程技术”等一系列关键实施工程技术,减少锚杆施工数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工期20天,增加效益165万元。